地支藏乾的組成:地支藏幹由本氣、中氣、餘氣組成。
①本氣:與地支五行屬性相同的藏幹為本氣。如寅木藏甲木、丙火、戊土,只有甲為木,所以甲是本氣。
②中氣:受地支本氣損耗最小者為中氣。如寅藏甲、丙、戊,丙火得本氣之生,增力,故為中氣。
③餘氣:受地支本氣損耗最大者為餘氣。如寅藏甲、丙、戊,戊土受本氣之克,損耗最大,故為餘氣。
地支藏乾的力量:
①本氣:地支藏幹中力量最大,尤其是月支。
②中氣:地支藏幹中力量次之,尤其是月支。
③餘氣:地支藏幹中力量最小,尤其是年日時支。
地支藏乾的作用:
①本氣:地支藏幹中作用最大。
②中氣:地支藏幹中作用次之。
③餘氣:地支藏幹中作用最小。
④若中氣、餘氣受命局其他干支的生扶而其力量強於本氣時,它們的作用就大於本氣。
⑤支中藏乾的作用大小是由自身的力量決定的。比如,秋季的申金,其申中本氣庚金力量最強,而午月申金,申中戊土卻得火生,這時,申中戊反比申中之庚的力量強,戊的作用就比庚大。
12地支的藏幹五行屬性如下:
子為陽水,是陽中藏陰;醜為陰土;寅為陽木;卯為陰木;辰為陽土;巳為陰火,是陰中藏陽;午為陽火,是陽中藏陰;未為陰土;申為陽金;酉為陰金;戌為陽土;亥為陰水,是陰中藏陽。
子:子水中只含有癸水,癸水是子水的本氣。
醜:醜中含有己土、辛金和癸水,醜的本氣是己土、金的墓庫、水的餘氣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寅:寅中含有甲木、丙火和戊土,寅的本氣是甲木,是甲的祿地,又是火與土的長生之地,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卯:卯中含有乙木,卯木是乙木的祿地、本氣。
辰:辰中含有戊土、乙木和癸水,辰的本氣是戊土,是水的墓庫、木的餘氣,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巳:巳中含有丙火、戊土和庚金,巳的本氣是丙火,是丙火與戊土的祿地,金的長生之地,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午:午中含有丁火、己土,午的本氣是丁火,又是丁火與己土的祿地,所以含有此兩種五行。
未:未中含有己土、乙木和丁火,未的本氣是己土,又是木的墓庫和火的餘氣,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申:申中含有庚金、壬水和戊土,申的本氣是庚金,又是庚的祿地、水的長生之地,(在卦象中,也是土的長生之地),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酉:酉金比較純粹,只含有辛金,辛金是酉金的本氣。
戌:戌中含有戊土、丁火和辛金,戌的本氣是戊土,又是火的墓庫和金的餘氣,所以含有此三種五行。
亥:亥中含有壬水和甲木,亥的本氣是壬水也是壬水的祿地,同時也是木的長生之地,所以含有此兩種五行。
地支刑、衝、合、化、害對地支藏乾的影響?
1、地支相沖對地支藏乾的影響:
地支相沖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支中藏幹之間的相互混戰,藏乾的最終勝負決定了地支力量的損益程度。
其實兩支相沖,還是以本氣為主,其餘氣如在命局中沒有力量,又失時令者則不顯。凡衝則氣散,衝去餘氣之藏幹,最終是以本氣力量的大小來定勝負。
例一:寅與申相沖
寅中藏幹為‘甲丙戊’,申中藏幹為‘戊庚壬’。
一、本氣關係為相沖,即甲庚相沖
特性上主要體現了是:木和金的相互之間的衝與克。這主要是因為:
(1)木氣一到秋天就開始衰弱了,停止不長,逐漸變枯萎。
(2)木的力量只有在金的鍛造下,方可為人類所好的使用。如古代的建築房屋,主要靠木成為棟樑的。
二、本氣與它氣關係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係
在寅與申相沖的關係中有:(1)甲與戊;(2)甲與壬;(3)丙與戊;(4)丙與庚;(5)丙與壬;(6)戊與戊;(7)戊與庚;(8)戊與壬。
以上這8種,又可分為常見與不常見的兩大種。常見的為本氣與生氣只類的關係,有:(1)甲與申中的生氣壬;(2)寅中生氣的丙與申中本氣庚及生氣壬。
不常見的為對本氣克、耗之類的,在本支中受較嚴重壓抑,難以發揮出來的,為:(1)寅木本氣之耗的戊與申中藏幹‘戊庚壬’之間的;(2)申中本氣得生的天干戊與寅中藏幹‘甲丙戊’之間的。無論常見與不常見的,只要在外力的強有力的引發下,便可進行相互之間的關係。
例二 醜與未相沖
醜中藏幹為‘己辛癸’;未中藏幹為‘乙己丁’。
一、本氣關係相沖,為己和己相比,溼土中的癸與燥土中的丁相沖。
在此衝中,主要體現了:
特性上主要體現了是:溼性和燥性的的相互之間的衝與克。
這是因為,醜土的溼性主要是由‘辛生癸’體現的,來把土潤溼;未土的燥性主要是由‘乙生丁’體現的,來使土產生很強的燥性,哪一方的力量強,就會把另一方的特性沖剋去很多。
二、本氣與它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係
在醜與未相沖的關係中有:(1)己與乙;(2)己與丁;(3)辛與乙;(4)辛與己;(5)辛與丁;(6)癸與乙;(7)癸與丁。
論述與上述等同。
2、地支六合對地支藏乾的影響
地支六合分別是子醜合化為土、寅亥合化為木、卯戌合化為火、辰酉合化為金、巳申合化為水、午未合化為土
同地支的“藏幹”不同,會使「地支六合」之間發生很大的差異。可以分為“生合”與“克合”兩類。地支生合包括寅亥合、辰酉合、午未合三種;地支克合則包括卯戌合、申巳合、子醜合三組
寅亥合化木、辰酉合化金、午未合化土,生合就很容易合而化。可是像子醜合化土、卯戌合化火、巳申合化水這三組克合合化就困難得多
2.1、寅亥合木:地支寅木藏幹人元分別是甲、丙、戊,並以甲木作為藏幹本氣;地支亥中的藏幹是壬和甲,並且以壬水作為藏幹本氣,甲木作為藏乾的中氣。地支寅亥相合,地支亥中的“壬水”生地支寅中的“甲木”,而且地支亥中的“甲木”又與地支寅中“甲木”相聚,於是大大增加了五行“木”的力量。因此寅亥合化木通常情況下是不需要化神的,地支寅木自己就充當著化神的作用。
例二 寅與亥相合
寅中藏幹‘甲丙戊’,亥中藏幹‘甲壬’。
一、分析
藏幹並無相合,我們從其相生、相合的規律中找出其合的因素。
(1)亥水為溫水,有火的暖性方為生木的水;(2)寅中甲可入亥中的藏幹甲木得壬水之生;(3)由以上分析出具有相合生的因素。(4)但要注意閤中有絆、生多、少生或衝散的狀態。
二、相合的本氣為甲和壬
天干甲和壬為相生,如果在地支引發下便具有了相合之意力
三、本氣與它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係
在寅與亥相合的關係中有:(1)甲與甲;(2)丙與甲;(3)丙與壬;(4)戊與甲;(5)戊與壬。論述與上述等同
2.2、辰酉合金:地支辰的藏幹人元是乙、戊、癸,並以戊土為本氣,乙木作為中氣,癸水作為餘氣;地支酉的藏幹只有辛金,純淨無雜氣。辰酉的相合,地支辰中的“戊土”生地支酉中“辛金”,並且癸水還有潤土、制火、護金的功能,以致五行金氣旺盛,由於地支酉自己充當了化神的角色,因此辰酉相合是非常容易成功的。
2.3、午未合土:地支午的藏幹是丁和己,天干丁火是午的本氣、天干己土作為中氣;地支未的藏幹是乙、己、丁,並以天干己土作為本氣,天干乙木是中氣,天干丁火是餘氣。午未相合,地支午中的“丁火”生地支未中的“己土”,並且地支午中的己土與地支未中的己土相聚,致使五行土的力量變強,而且地支未自己起到了化神的功能,所有午未合化土也是非常容易成功的。
2.4、卯戌合火:地支卯的藏幹只有乙木,地支戌的藏幹則為天干戊、丁、辛,並以戊土作為本氣、丁火是中氣、辛金是餘氣。卯戌的相合,地支卯的藏幹乙木會剋制地支戌中的本氣戊土,因此地支戌作為五行土的特性會被抑制。所以卯戌相合,五行木和土都難化合。只有地支卯中的乙木生地支戌中的丁火,而且有五行木和土來制衡五行水而保護五行火,從而使得地支戌中的丁火得到生髮,因此卯戌相合才有了合“火”的意思,但是卯戌合化火要是沒有外力的作用是不容易合化的。
2.5、巳申合水:地支巳的藏幹是丙、戊、庚,其中丙火是本氣,庚金為中氣,戊土為餘氣,丙火的氣勢生了戊土而最終成就了庚,而且庚金又長生在地支巳。而地支申的藏幹人元是庚、壬、戊,其中庚金是本氣,壬水是中氣,戊土是餘氣,地支申中的壬水“長生”在申,因此巳申相合屬於五行金得盛而五行水得生。但是巳申相合,地支申中的壬水是方長之氣,力量還是比較弱的,所以合而化並不容易,因此沒有外力的引化,通常是不以合化而論的。
2.6、子醜合土:地支子中藏幹只有癸水,氣清而純。地支醜的藏幹是己、辛、癸,其中己土作為本氣,辛金是中氣,癸水則是餘氣。子醜相合,地支醜中的己土以本氣之力剋制地支子中的癸水,並希望癸水屈服於天干己土,所以子水的力量是受抑制的,並不能夠完全顯現出來。但子醜相合,地支子的人元癸水得以加盟,使得五行水的勢力增加,再加上地支醜中的己土生辛金,辛金又能夠生癸水,因此子醜相合非常難以合化。如果沒有外力的催化,基本上不以合而化論的。
例一 子與醜相合
子中藏幹為‘癸’,醜中藏幹為‘己辛癸’。
一、藏幹並無相合,但從其中相生相剋的規律中還是能找出合的因素
(1)醜為溼土,含金水成分多。在醜土中,有辛金化洩己土,癸水化洩辛金之意力。(2)子中的癸歲為可與醜土中的癸水相合一體而得金生。(3)所以在水力大時,醜土可從水;在土力大時,癸水可入醜土中癸儲存,但可以增加其水分。(4)在實際中,醜為十二月,為凍土、溼土,在冬水分儲存的多,散失的少。
由以上分析出子醜相合的因素。
二、相合的本氣與它氣
醜土中由於金水成分較多,起作用也較大,所以金水也可為醜土中的本氣,只是在外力引化所起作用的程度比例如何。關係兩者有:(1)癸與己;(2)癸與辛;(3)癸與癸。
3、地支暗合對藏乾的影響
例如亥午暗合的運用
很多書上都論述到亥午暗合,其具體運用應該如何,想必很多人都是模糊不清的。我們來簡要分析一下:
單獨論亥與午,並沒有什麼的動態相合的作用,所謂井水不犯河水。亥和午之所以有合,是因為亥中藏‘甲和壬’,午中藏‘己丁’,而藏幹則會有甲己相合和丁壬相合。但這樣的合是有條件的:
(1)亥或午必須是一方動或兩方都動,包括後天性的運氣。
(2)但這樣的合為閤中有克,要注意其克的比例程度。
(3)單論這樣的暗合具體是體現在水火相剋、相粘克、相合克的程度上。亥和午除了暗合問題,還要注意本氣與它氣及它氣與它氣之間的關係,為:(1)甲與丁;(2)壬與己;(3)其它二種為相合關係,但要注意分析清楚。